業界動態
發布日期:2018-03-22 14:44 瀏覽次數:次
從央視新聞獲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深海勇士”號2017年11月9日開始進行結構探傷檢測。目前潛水器的驗收和交付正在按計劃進行當中。
深海勇士號潛水器在經歷了輕外殼和浮力材料拆解之后,進行結構探傷檢測。結構探傷是要通過一系列過程,檢測潛水器在經歷嚴酷的海試之后,是否發生結構方面的變化和損傷。結構滲透著色無損探傷方法,在多個關鍵的結構位置探傷過程進行,重要的無損檢測手段,為我國深海潛水器的質量保駕護航!
“深海勇士”載人潛水器簡稱“深海勇士”,是中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它的作業能力達到水下4500米。潛水器取名“深海勇士”,寓意是希望憑借它的出色發揮,像勇士一樣探索深海的奧秘。
10月3日上午,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作業母船和中國海監2168船警戒船,在我國南海完成“深海勇士”號的全部海上試驗后,返航抵達三亞。“深海勇士”是我國第二臺深海載人潛水器,它的作業能力能達到水下4500米,它的海試成功也讓我國在挺進深海方面,增加了一個“大國重器”。
深度載人潛水器的又一重大跨越
從8月16日“探索一號”作業母船從碼頭出發,到今天重新回到碼頭,“深海勇士”在海試的過程當中完成了從50米到4500米,不同深度的總計28次下潛。潛水器取名“深海勇士”,寓意也是希望憑借它的出色發揮,像勇士一樣探索深海的奧秘。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表示,試驗隊全面嚴格地檢驗了“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各項性能指標。根據海試結果,“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性能優良,可列入國際最先進載人潛水器序列。這是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研制征途上的又一次重大跨越,也標志著我國已經全面具備大深度載人潛水器研制和試驗能力。
95%以上國產化 真正的自主研制
作為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兄弟,“勇士號”最大的不同是潛器實現95%以上國產化。4500米載人潛水器項目總指揮劉心成就表示:過去我國深海工程技術方面確實在世界上比較落后,很多東西靠買,保障起來成本高,效率比較低。
而“勇士號”的浮力材料、深海鋰電池、機械手全是中國自己研制的。這不僅降低了成本,還相關技術企業努力創新,迅速成長。另外,4500米這個深度意義非凡,它基本上覆蓋了我們國家的主要海域和國際海域資源可開發的深度。
克服磨難 各工種完成“大考”
實際上,“深海勇士”的下潛挑戰并不是一路坦途。第一次下潛,潛器只需要潛到50米深度,這對4500米潛器來說并不困難,甚至可說是“牛刀小試”。
潛器要安全平穩的放置在海面上,首先需要起吊。將潛器與A架勾住要靠粗重的纜繩和巨大的掛鉤,由于跟吊車需要磨合,掛鉤就耗費了大量時間。經過了一番磨練,潛器終于下水并很快潛到50米,一切順利。但是在回收的時候,卻出現了驚險的一幕:潛器回收的第一步,是由蛙人將纜繩掛在潛器上面。然而,蛙人第一次掛纜以失敗告終,一個浪拍過來,還差點將他打入水中。好在第二次掛纜時,蛙人一腳踩穩,爬上了潛器。這次下潛,各工種都經歷了一次“大考”。
不僅在第一次試驗過程中一波三折,潛器回到母船進行檢查之后,科學家們也發現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潛器作為一個極其精密的高科技儀器,和人一樣有著高能運算的大腦和千絲萬縷的神經。中科院沈自所“深海勇士”號控制系統負責人祝普強的團隊就負責打造潛器的“大腦”和“神經系統”的。他們經常為了一個小部件忙到凌晨4點,第二天6點又要起床參加新一輪海試。除了檢查大腦和神經,潛器的皮膚、手臂甚至輔助下潛的設備都出現過問題。劉心成說,海試的目的就是在于發現問題。50米階段時,就暴露出7項問題,但這些問題都在海試團隊自己的努力下解決了。
4500米并非最終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勇士號4500米海試成功,并不是我國自主研制潛器的最終目標。世界上海底最深的地方深度超過10000米,而目前,我國已經部署了11000米大深度項目,預計2020年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