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歡迎您訪問長沙鵬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技術與應用

    PCIE高速聲發射儀/千兆網絡聲發射儀

    技術與應用

    超聲波懸浮能力及其試驗研究

    發布日期:2019-10-10 09:03    瀏覽次數:

          軸承是重要的機械零部件之一,為了提高軸承性能,一直以來人們在尋求一種無摩擦、無潤滑方式來構造軸承,目前研究得最多的是磁懸浮軸承。嘗試利用超聲振動對物體的懸浮和減摩能力來構造軸承,作為一種新的構造方法,需要對超聲懸浮能力加以研究。超聲波懸浮是利用超聲波振動形成懸浮間隙的一種現象,分為駐波懸浮和近場懸浮兩種 。超聲波懸浮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專家的研究熱點之一,研究的重點主要是駐波懸浮,并取得了重大成就;利用近場懸浮構造各種懸浮輸送裝置 ,在生產線上對某些有特殊要求的物體進行非接觸懸浮輸送。吉林大學壓電驅動技術研究室研究近場懸浮對物體的定向懸浮能力,構造了超聲波軸承。研究超聲波近場懸浮能力,首先對近場懸浮特性進行

    了分析。為了獲得足夠的聲輻射壓,得出壓電振子的工作模態,利用模態分析方法得到壓電振子在所需工作模態下的工作頻率;通過自行設計的試驗裝置對超聲波近場懸浮能力進行了試驗研究,并通過電阻測量法測試出懸浮間隙,分析了懸浮能力的影響因素。
          1  近場懸浮特性及有限元分析這里只討論近場懸浮,所謂的近場懸浮是利用壓電振子縱向振動模態來獲得足夠的輻射壓,形成對物體的懸浮能力。
          1. 1  近場懸浮特性分析
         壓電振子處于縱振模態時,輻射端面上各點作等幅同相位垂直端面振動,只向半空間輻射,如圖1所示。輻射端面上面積元ds 在聲場A 點所產生的聲壓為:
      
         式中 ρ為介質密度;U0 為輻射端面的速度勢, 面積ds = Rd Rdα,整個輻射端面在A 點所產生的聲壓p 是R 由0 到R₁ 、α由0 到2π的輻射端面上所有面
    積元產生聲壓的疊加,即
        當A 點離輻射端面很近時(微米級) ,可以認為A 點的輻射壓為壓電振子輻射端面表面的聲壓
        式中v 為介質聲速。
     
           由式(3) 可見,近場懸浮要獲得更大的輻射壓,需要壓電振子在縱向振動模態下工作。在輻射壓的作用下,物體在聲場中始終受到一個懸浮力的作用,如果物體足夠輕則會被懸浮起來。
          1. 2  有限元分析及結果
          圖2 為所用壓電振子結構。壓電振子結構尺寸及相關參數如表1 所示。利用有限元軟件對其進行模態分析,按照前述壓電振子參數及結構建立模型,設置相關屬性,劃分網格,分析求解得出壓電振子縱振模態頻率為20. 219 kHz。利用HP4294A 精密阻抗分析儀進行測試,其諧振頻率為20. 35 kHz 。模態分析結果、測試結果與設計值比較如表2 所示。由表可見,3 種結果基本吻合,說明采用的分析方法正確。
     
     
          2  試驗
          試驗目的是驗證超聲波近場懸浮是否具有懸浮能力,測試懸浮間隙并研究懸浮能力及影響因素間的關系。
          2. 1  試驗裝置及懸浮效果
          試驗裝置系統由A G1200 型任意信號發生器、功率放大器、LV1610 型多普勒高頻振動測試儀、CF5220 型快速傅里葉分析儀、交流毫伏表等組成,如圖3 所示。多普勒高頻振動測試儀可測出壓電振子振動表面的振幅、速度及加速度等參數,并將壓電振子的振動參數信號輸入快速傅里葉分析儀中進行分析處理。
     
         試驗中將被懸浮物(直徑為Á50 mm 的平板)放在壓電振子的輻射端,當壓電振子開始工作時,物體被懸浮起來,懸浮效果如圖4 所示。當壓電振子輻射端振幅達3μm 時能將薄膠片懸起約2. 5 mm ;當被懸物體質量增加時,換成玻璃板、鋼板等,懸起的間隙就會減小,但物體沒有和壓電振子端面接觸。如果被懸浮物體質量達12 kg 時,懸浮間隙就會很小(微米級) ,由于微小間隙(實際為動間隙) 的存在,間隙中的空氣受輻射壓的作用主動形成動壓氣膜起到潤滑作用,因此振動和非振動狀態下移動被懸浮物體所需要的力明顯不同。
          2. 2  懸浮間隙測試方法
          就目前的測試手段而言,要直接準確地測試這種微小動間隙的大小還很難,試驗中我們采用電阻測量法來間接測量懸浮間隙,圖5 為測試電路圖。在壓電振子輻射端放置一金屬板,壓電振子和金屬板用導線與串接電阻( R) 和直流電源(V = 50 V) 相連構成回路。壓電振子不工作時,金屬板與壓電振子輻射端接觸,存在電阻RC ;當物體被懸浮起來時,RC 變得很大(當懸浮間隙足夠大時, RC 為∞) ,試驗中RC 為變值。我們在電路中采集電阻R 和變電阻RC 的電壓信號,并輸入到CF5220 快速傅里葉分析儀上進行分析。如果V 1 和V 2 為常值,那么說明懸浮間隙為固定值, 否則間隙為動間隙。通過計算電阻RC 的大小,可得出懸浮間隙大小。
           2. 3  試驗結果及分析
          在測試時,我們首先調節壓電振子的振幅大小,讓金屬板處于懸浮狀態,然后觀察兩路電壓信號的波形,信號被衰減10 倍后輸入到CF5220 快速傅里葉分析儀中,測試所得波形如圖6 所示。圖中波形A 為壓電振子兩端的電壓信號,波形B 為串接電阻R 兩端的電壓信號。
          分析圖6 可得
         (1) 電阻RC 兩端所分得的電壓很大,電阻R兩端電壓很小。
         (2) 金屬板處于懸浮狀態。如果金屬板沒有被懸浮起來,處于接觸狀態的話,壓電振子兩端的接觸電阻很小(只有0. 2 Ω) ,串接電阻R = 11. 7 kΩ ,所分得的電壓V 1 = 0. 85 mV ,電阻兩端電壓較高。由圖6 所得到的是壓電振子兩端的電壓V 1 較大,而電阻兩端的電壓V 2 很小,兩個波形存在的相位差約為90°。
         (3) 由相位差我們可以分析,壓電振子振動時,金屬板被懸浮起來,由于間隙的存在可視為電容元件。由于間隙的變化,導致電容值C 不斷變化, 由電學知識可知
          式中 s 為電容的重疊面積; l 為電容兩極板間的間隙。
          (4) 由波形A 的變化可知懸浮間隙是動態的。如果間隙l 不變,電容C 為定值,整個電路相當于斷路,沒有電流,電阻兩端電壓為0 ,電容兩端電壓為50 V。
          (5) 根據測試電路可得懸浮間隙表達式為
          式中 S 為接觸面積; V 為電源電壓; V 1 為壓電振子兩端電壓, dV 1 / dt 可由傅里葉分析儀直接讀出。由上述分析得出,懸浮間隙為動間隙,從電壓變化的范圍來看,間隙的變化較小,近似認為懸浮間隙恒定。測試數據如表3 所示,串接電阻R = 11. 7 kΩ ,面積S = 1. 257 ×10 - 3 m2 (試驗用壓電振子輻射端面中間有一螺紋孔) 。整理表中數據可得懸浮間隙與壓電振子振幅之間的關系曲線(見圖7) 。從圖7可見,壓電振子振幅變大,懸浮間隙也越來越大。當振幅減小或懸浮物加重時,振動表面與物體之間的間隙變得很小,此時超聲振動對物體的作用主要表現為摩擦力減小;當振幅加大或懸浮物較輕時,它們之間的間隙明顯,表現為對物體的懸浮作用。
     
          3  結論
          本文介紹的方法是在DMU3X 型壓電陀螺的大量特性實驗數據的基礎上總結得出,它同樣適用于特性相似的其他型號的陀螺。
          3. 1  應用本方法的優點
          a. 校零所需時間很短,有利于陀螺的快速啟動。
          b. 由于該方法所需的計算量不大,對慣性測量組合的CPU 要求很低,從而可以縮小組合系統的體積和質量(CPU 的功能越強往往體積和質量也越大) ,這對系統是非常有利的。
          c. 由于校零是動態的,在解決零位重復性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陀螺輸出對環境溫度敏感的問題,省去了繁瑣的建模過程,可以大大減少實驗的數量,從而大大降低了生產的成本,更有利于批量生產。
         d. 應用此方法時,我們希望在啟動時載體的姿態變化越小越好。
         e. 該方法在解決零位重復性問題時非常有效,并且和其他的校零和補償方法不矛盾,可作為陀螺儀初校方法,然后和其他方法結合一起使用以進一步提高慣性測量組合的精度。
         3. 2  應用此方法需要注意的問題
         a. 單獨應用本方法時,在陀螺工作時間內,我們忽略了其零位電壓和零位電壓漂移量的變化。若要在零位電壓和零位電壓漂移量的變化較大的情況應用此方法,需結合其他方法對變化加以控制。
         b. 優點c 針對的是工作過程溫度變化不大的情況,如果由于陀螺自身工作發熱、散熱設計不好等原因造成工作過程陀螺的溫度變化較大,影響到陀螺的輸出,這時仍需加入溫度補償算法。
         c. 要降低本方法的誤差的一個關鍵在于降低信號不同步時間Δt ,在本方法中的Δt 不是要求實時同步,而是校準時所用數據起始時間的同步,可以用相應的尋找起始時間同步的算法以及使用硬件同步的方法降低,以進一步提高精度。
           結束語
           從實驗可以看出,超聲振動對物體具有懸浮和動壓潤滑能力是可以肯定的,其懸浮能力和動壓潤滑能力與振動強度有關。利用這種方法構造超聲波軸承的關鍵是如何利用超聲振動獲得對軸頸的懸浮支撐和動壓潤滑能力,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彭太江   楊志剛   闞君武   曾 平
    (1. 吉林大學鏈傳動研究所,吉林長春130025 ;2. 吉林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吉林長春130025)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之一